连续墙成槽质量测试仪分析塌孔的发生原因及处理
经过多年的发展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虽然比较成熟, 但其施工受地质条件( 如地下水位、软弱土层、地下障碍物) 、施工机械和作业人员等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许多重复性问题。本文就地下连续墙成槽过程中塌孔现象原因和处理方案进行分析。
地下连续墙成槽过程中塌孔的发生原因及处理
在槽壁成槽、下钢筋笼和浇筑混凝土时,槽段内局部孔坍塌,出现水位突然下降,孔口冒出细密的水泡,出土量增加,而不见进尺,钻机负荷显著增加等现象。引起槽壁塌方的原因很多, 处理方法也各异。其中常见的塌方及处理方法有:
1、泥浆密度及黏度偏低, 起不到护壁作用而造成槽壁塌方。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, 关键是要根据地质情况选择合适泥浆。一般情况下泥浆粘度为黏性土19~ 25s,砂土30-35s,比重1.03-1.10为宜。新配制泥浆应储存24h以上,使掺入的膨润土充分水化后方可使用,严禁将膨润土、火碱等直接倒入槽中;所用水质应符合要求。当遇到有软弱土层或流砂层时, 应适当加大泥浆密度。
2、在软弱土层或砂层中,成槽速度过快或斗头碰撞槽孔壁而造成塌方。为避免出现此类问题, 在软弱地质土层施工时, 要注意控制进尺速度, 不要过快并尽量避免斗头对孔壁的碰撞。
3、地下水位过高或孔内出现承压水而造成槽孔壁塌方。解决这种问题, 在造孔时需根据钻进情况及时调整泥浆密度和液面标高, 槽坑液面不低于导墙面0.3m且少高于地下水位0.5m 以上,以保证泥浆液压和地下水压差, 从而达到控制槽壁稳定的目的。
为防止暴雨对泥浆的稀释, 设置导墙比地面高出100mm, 开工前完成地面排水沟与集水井。
4、槽段长度过长, 完成一个槽段所需时间太长, 使得先挖好的槽段因搁置时间过长, 泥浆沉淀而引起塌孔。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, 应在划分槽段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情况、结构要求、周边环境、机械设备及施工能力,并结合考虑施工工期, 尽量缩短完成单一槽段所需时间。槽段一般宜为4-6 m 左右, 在地下水位高, 粉细砂层及易塌方的地段, 槽段长度3~ 4 m 为宜。成槽后要及时吊放钢筋笼及浇灌水下混凝土。
5、槽边地面附加荷载过大而造成槽孔塌方。为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, 在施工槽段附近, 应尽可能避免堆放重物和大型机械的动、静荷载的影响, 吊放钢筋笼的起重设备应尽量远离槽边, 也可采用路基和厚钢板来扩散压力。
严重坍槽,要在槽内填入较好的粘土压实后重新开挖;局部坍塌可加大泥浆密度;如发现大面积坍塌,用粘土(掺入20%水泥)回填坍塌处以上1~2m,并适当注浆加固后再进行成槽。
6、混凝土浇灌过程中遇到槽壁严重塌方的处理
若塌方时混凝土浇灌量不多, 应将钢筋笼吊起, 将混凝土清出并重新清孔后, 再安放钢筋笼及装导管浇灌混凝土。
若塌方时底部混凝土已初凝, 无法将钢筋笼拔起, 这种情况只能继续把混凝土浇灌完毕, 以后用压浆补强的办法处理夹泥层。
成槽质量是决定地下连续墙工程成败的关键,务必要求从业人员高度重视,切实抓好每个环节,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,连续墙成槽质量测试仪实现智能化,整个测试过程和探头升降系统实现自动控制,实测数据和测试结果实现多模式显示、并且现场主机可直接接打印输出结果。